醫師表示,估計國內約數十萬人患白斑症,身體上出現塊塊白斑,有些還會擴大,常會讓旁人誤會為會傳染的疾病,避而遠之,然而,白斑症可治癒,長期忽視恐致皮膚癌。
不同於歐美親吻臉頰禮節,國人在商務或正式場合主要以握手禮為主,然而手部患白斑症者,在伸手時難免會出現尷尬情況,也可能會嚇走貴賓或客戶;搭公車站立時,伸手拉環露出患白斑症處時,旁人會立即退步。
書田診所副院長曾興隆指出,「白斑症」好發於頭、臉、四肢、腋窩及下背部,大小及數目會因人而異,嚴重者甚至可能遍布全身,範圍也可能逐漸擴大,或發生新區域,但也可能靜止不變。
他解釋,白斑症是一種黑色細胞異常造成膚色異常的現象,發生原因不明,有些臨床研究顯示可能和遺傳、自體免疫疾病、壓力、甲狀腺功能異常、造血功能不足、黑色素缺乏等有關。
曾興隆指出,統計國內發生率約1、2%,推估約幾十萬人受白斑症困擾,最常發生在10到30歲,約5成病患會在20歲前發病,雖然白斑症不會傳染,也不會立即有生命危險,但經常發生於明顯部位,患者可能因外觀遭受歧視及影響日常生活。
白斑症可治療,曾興隆指出,以結合療法為治療方式,即照光治療加上局部藥物塗抹,此外,還可透過手術治療將白斑部位表皮破壞移植正常皮膚,或在白斑部位植入黑色素細胞等方式治療。
曾興隆提醒,當發現身上出現白斑時,早期治療效果較佳,若長期未治療也會提高罹患皮膚癌機會,因此若發現身上有疑似症狀時,建議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此外,注意防曬,曾興隆表示,因為罹患白斑部位缺乏黑色素保護,較容易因陽光過度曝曬導致曬傷,甚至提高罹患皮膚癌的機率。在飲食上,應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食用富含維生素C蔬果,以免病情惡化,可多吃維他命B群類的食物。
白斑是門診常見的疾病,非常頑固難纏。雖無傳染之虞,卻會蔓延擴散,影響瞻觀,對病患造成非常大的困擾,感受沉重壓力。約有兩成有家族史,白斑是由於黑色素細胞缺損或減少病灶沒有色素,皮膚就會變白,看起來就像白紙那麼白。為什麼會有白斑呢?病因至今尚未明瞭,存有多種學說。
自體免疫學說廣被認定,白斑治療病人可同時罹患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甲狀腺、惡性貧血、圓禿、重症肌無力等,且從病人的血液中常可偵測到多種自體抗體,例如甲狀腺抗體、胃壁細胞抗體、黑色素細胞抗體,角質細胞抗體等。神經傳導物質學說,被認為對黑色素細胞有毒害作用,會破壞它。另一種是黑色素細胞自我毀滅,黑色素細胞失去清除自我產生的有毒物質,而自我破壞死亡。
皮膚變白常被誤認為是白斑,引起不必要的困擾,有許多皮膚疾病會使皮膚變白,乍看似白斑,例如汗斑、白色糠疹、萎縮硬化苔癬、血管病變、淋巴癌、發炎性色素脫失等等。首先,應做正確的診斷,一般白斑治療診斷並不困難。若有疑問,可做病理切片檢查,或做Dopa特殊檢查,可以得到證實。
白斑為色素脫失狀態,呈現形狀大小不等的斑,數目不定,可局部發生,也可逐漸蔓延全身各處。常侵犯暴露部位,尤其好發於頭、臉、頸、手腳等處。病灶周圍清晰,且外圍正常皮膚色素會有增加現象。若長在毛髮處(例如頭皮、眉毛),毛髮可變白或正常,但以變白的比率較高。白斑一般不痛不癢,可發生於各年齡層,以成年人較常見。
過去白斑常因治療常是不成功的,且白斑治療過程漫長、費時,常使醫師及病患失去耐心信心,誤以為治療無效。最近對白斑研究成果及新白斑治療方法的問世,白斑不再是無藥可治的毛病。首先應確定診斷,對病患有整體的了解,充分掌握患者病情,確定其疾病是否穩定下來,侵犯面積範圍、部位,查看是否有其他疾病併存,尤其是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
白斑的治療種類很多,可依病況採取不同的白斑治療策略,先決定治療方針,再按步「救斑」。若白斑已穩定且面積不大,可以只投予外用藥塗抹,塗抹一段時間再視病人的反應做調整。若效果不明顯,可以採用局部光照治療,塗抹藥後再照紫外線。也有人對短暫的類固醇治療有明顯療效,但因口服類固醇可能出現副作用,劑量不宜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