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是一種在歐美很常見的皮膚病,其盛行率約2-4%,在北美的白種人約有2500萬人罹患此病,根據日本和中國的報告,黃種人的盛行率在0.3%以上,因此在台灣應該約有10萬人患有乾癬。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科林胤谷醫師和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蘇中慧副教授,近期研究發現在乾癬病患皮膚及細胞培養中證明中藥青黛具有調節皮膚角質細胞過度增生和異常分化的作用。
乾癬治療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青黛可使病人皮膚角質細胞恢復正常的重要科學證據,此論文則在今年6月刋登於SCI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發生異常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乾癬治療患者的皮膚常可見多且厚的銀白色皮屑和紅色斑塊,此乃因為乾癬皮膚的角質細胞生長速度比正常皮膚快10倍以上而產生大量的皮屑,同時乾癬病灶上的角質細胞分化異常也使皮膚屏障的保護功能受到損傷。
醫師發現,經過青黛治療後的乾癬皮膚病灶,其病理組織切片中角質細胞核中的PCNA(細胞增殖的標記蛋白)表現相對於未治療的病灶明顯減少且恢復和正常皮膚差不多,而上皮顆粒層中的involurin (角質細胞分化的標記蛋白)的表現則增加且恢復和正常上皮一樣。體外的細胞藥理研究則直接證明青黛有抑制角質細胞核PCNA和促進角質細胞involurin基因表現的作用。林醫師更進一步發現,青黛中的活性成分靛玉紅對於角質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則扮演主要的角色。
目前林醫師仍持續進行相關研究,包括劑型的改良、中藥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應用和與西藥的療效及副作用比較等研究,乾癬治療期待不久的未來能對人類的健康有更好的貢獻。
乾癬的症狀有哪些
現代醫學根據乾癬的臨床表現分為4型,即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紅皮病型。其中以尋常型病情較輕,也是乾癬治療門診中最常見,後3型則屬於較嚴重的類型,需要積極的乾癬治療。
尋常型乾癬
皮膚:皮膚表面有銀白色鱗屑的丘疹或丘斑疹,輕刮皮膚可陸續看到乾癬的特徵,首先是蠟滴現象,輕輕的搔刮皮膚,可以出現一層一層的鱗屑,像刮蠟滴一樣;刮去鱗屑後,可以看到底下半透明發亮的薄膜,稱作薄膜現象;再刮去這層膜,會出現小的出血點, 稱作點狀出血(Ausptiz sign)。蠟滴、 薄膜、 點狀出血即是乾癬的特徵 。
頭皮:頭皮上的乾癬,鱗屑比較厚,不會掉髮,但是會形成束狀, 稱作束狀髮。
指(趾)甲:指甲板有針狀小凹陷,稱作頂針樣改變。
尋常性乾癬的病人,有的癢,有的不癢,程度不一,一般不影響全身健康。但是因為病程慢性,需要較長的乾癬治療時間,根據病情的變化可分為3個時期 :
1.進行期:新皮疹不斷產生、擴大,紅斑顏色鮮紅,皮膚一受到刺激,很容易就長出新皮疹。
2.穩定期或靜止期:病情穩定,沒有新長的皮疹,但是原來的皮疹緩慢變大,增厚,鱗屑較多。
3.消退期:皮疹漸漸縮小,鱗屑變少,皮膚漸漸變平。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因為感冒、扁桃腺發炎、腸胃道等感染後,誘發急性點滴狀乾癬,皮損面積較小,幾天內就會長滿全身,紅色的斑點點滴滴,所以稱作點滴狀乾癬,這種發作要把原來的感染治好,乾癬治療通常幾個禮拜內就會消退,但是有些人會轉成慢性。
膿皰型乾癬
全身性的膿皰型乾癬,是最嚴重的類型,患者會發燒、全身不適的現象,而且發病快,皮膚表面會有密集的黃色無菌性小膿皰,小膿皰會融合形成片狀的膿皰,不斷擴大,病人常常發燒、全身不適、然後發皮疹,反覆的發生。有的病人一發病就是膿皰型,而絕大部分是尋常型乾癬,不當停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後發病。
有些病人的膿皰,只侷限在手掌及足趾,就比較不會有全身症狀。
值得女性患者注意的是,一般尋常型乾癬的女性患者,懷孕及哺乳並不會受到影響,但是若是轉成膿皰型,胎兒較危險。
關節病型乾癬
尋常型乾癬有一小部份病人,會合併關節炎,男性比較多,症狀是在手、足、腕小關節,會有紅腫疼痛,長期下來,關節會變形,更嚴重的話,連膝、踝、肩、髖、脊柱等大關節都會受影響,有殘障的可能。
紅皮病型
會發展成紅皮病,大部分是因為治療不當,尤其是尋常型乾癬進行期,或急性點滴狀乾癬,應用刺激性太強的外用藥。或是突然停用或減用類固醇,有些膿皰型乾癬,在膿皰消退時也會出現紅皮病。
紅皮病的表現,顧名思義就是皮膚大片潮紅,會有發熱、畏寒的現象,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鱗屑脫落,流失蛋白質,所以會導致低蛋白血症,而且病人易合併感冒肺炎等,容易引起不良後果。